【核心提示】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逐步深入,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其突出的一个表现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长期缺席,严重滞后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
5月15—19日,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开幕前参观了文博会主展馆。刘奇葆充分肯定深圳文博会十年来由小到大,由初创到成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展会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组团实现满堂红,采购商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参展商、采购商两商配套上取得实质性成果,交易额逐年增加,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学者表示,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逐步深入,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其突出的一个表现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长期缺席,严重滞后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
十年磨剑成就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此届文博会展出面积为10.5万平方米,共设文化产业综合馆、创意设计生活馆、影视动漫游戏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美术馆、新闻出版馆、文化旅游馆、艺术品馆等八大种类。参展的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共2263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此次文博会,并吸引了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名海外采购商参会。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在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近十年是全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年恰逢文博会十周年,又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首届文博会,也是文博会上水平、上台阶,实现发展规划中期目标,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关键一年。
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十年间,文博会有力地拉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经过十年的成长,文博会展示交易规模从首届的43130平方米增加至10.5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2263家,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95个,分会场数量从首届的1个发展到54个,被文化部誉为国内文化产业第一展。
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主任王跃军对记者说,文博会是中国文化产品项目融资交易和出口的一个主渠道。此届文博会文化项目和产品总成交额达2324.99亿元,比上届增长近四成;超亿元项目190个,比上届增加28个。其中,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为161.38亿元,占总成交额近7%,同比增长逾30%。文博会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王跃军说。
未来十年:提升文化产业质量的关键时期
古天乐太阳娱乐集团tyc493高等人文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012年仅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就突破1.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48%。按照业界认定标准,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如果占到GDP比重的5%以上,即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表示,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在近二十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增大,新兴业态发展显著,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同样存在着不足。我国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尚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另外,除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门类融合度有待提高之外,诸如原创不足、文化投融资平台欠缺、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简单化等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向勇表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缺乏原创内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还不够强大等问题。
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过十年的努力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与管理文件都相继出台,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政策支持,又有法律支撑。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表示,从目前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井喷状态,但精品依然不多,整个产业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并积累自己的经验,预计未来十年将是文化产业取得更丰硕成果和产出大量精品的时期。
加强文化产业的文明形态属性
文化产业或文化工业,最初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基于对现代文化生产的祛魅而提出来的。其文化批判理论影响甚巨,但也一直受到争议和质疑。赞之者认为该理论显现出对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艺术个性、审美理想的坚守,否之者则认为该学派有历史局限性,未注意到现代消费社会对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的根本颠覆。
早期文化研究的贵族心态,迅速地使中国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与实际拉开了距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胡惠林表示,文化产业形态在中国的迅速发育,并未同时有效地带动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文化产业迅速扩容、延伸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其自身迫切希望得到相关理论指导,而国家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也需要文化产业理论成果的学术支持。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逐步深入,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有学者建言,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理解应从经济形态转向文明形态,即作为文明形态的文化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曲金良对此表示赞同,提出在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方面,政府应制定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政策,任由商业性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在市场中博弈,这样的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什么样子、发展到哪里去,可想而知。
李凤亮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类型、文化产业与文化权利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生态、文化产业与价值传递等问题的讨论日益重要。而在实践研究层面,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及开发、新兴文化业态的嬗变机理、文化产业与文化多样性、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跨国文化贸易的公平正义等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作为文明形态的文化产业不断替代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为学术界思考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个更为宏阔的视角。
网络查询地址及转载情况:
http://www.cssn.cn/dybg/dyba_wh/201405/t20140521_1179043.shtml
光明网:http://www.gmw.cn/sixiang/2014-05/21/content_11376221.htm